厦门新设企业成立不满1年能否申请ODI备案?答案和攻略来了!
在厦门这座外向型经济活跃的城市,每天都有新公司成立,也有不少企业眼睛盯着海外市场。但刚成立没满一年的公司,能不能走通ODI备案(境外投资备案)这条路?这个问题困扰着不少新老板。今天我们就来掰开揉碎聊聊,这事到底行不行、怎么行。
厦门新公司不到一年,想要申请ODI境外投资备案?政策咋说的?不满1年的企业真没戏吗?
按白纸黑字的政策,成立不满一年的公司,确实面临一道槛——财务审计报告。因为新公司没有完整一年的经营记录,拿不出“最近一年审计报告”,而这是申请ODI备案的硬材料之一。
厦门市发改委、商务局在审批时,往往把这条作为财务合规的重要依据,担心新公司资金不稳、投资能力存疑。
但政策里也留了活口,没说“绝对不行”。有专业机构就明确点出:“即使不满一年也还是可以办理的,具体要结合公司的情况来看”。换句话说,只要你能证明“你行”,备案的大门就没关死。
新公司办理ODI备案的“拦路虎”在哪?
财务报告难题:
没满一年,审计报告开不出来怎么办?这时候验资报告能顶上!新公司如果注册资本实缴到位,提供银行盖章的验资证明,一样能证明“账上有钱、钱是实的”
钱从哪来,得说清楚:
新公司账上钱少、流水短,容易被质疑“钱够不够、合不合规”。所以资金来源证明必须扎实——股东打款流水、银行授信函、甚至厦门“出海基金”的融资协议都能用上。要证明这笔钱不是“空手套白狼”,而是实打实能投出去的。
项目真不真,得让人信服:
刚成立就急着去国外开公司?审批部门最怕碰到“快设快出”“母小子大”(境外投资额远超国内注册资本)这类异常操作。所以你得把商业计划写透:比如“在越南设厂是为了就近服务老客户”“首期只投20万美元做前期筹备”……讲明白必要性,才能打消疑虑。
利用厦门自贸区“快速通道”:
厦门对3亿美元以下非敏感项目(比如制造业、新能源)推行“最快24小时备案”,新公司挂靠自贸区子公司或直接注册在区内,能搭上政策便车。别自己硬闯,借力很重要。
真实案例:金兔国际帮新公司“破冰”成功
去年10月刚成立的“厦门新能源企业”,今年3月想投资500万美元在马来西亚建厂。成立才5个月,自己跑备案处处碰壁。
后来找到厦门本地服务机构金兔国际,问题迎刃而解:
验资报告+股东增资协议,替代审计报告证明资金实力;
分期投资方案:首期只汇80万美元用于租赁厂房,降低首笔资金压力;
可行性报告紧扣“一带一路”,强调项目服务东盟订单的区位优势;
走自贸区通道,从提交到拿到证书仅11个工作日。
金兔国际的顾问老陈说:“新公司不是不能备案,是得知道门道在哪。我们经手过几十家不满1年的企业,关键是把‘钱从哪来’‘出去干啥’说明白,再匹配政策通道,一样能合规出海。”
企业省心省力,专注业务拓展,剩下的交给专业团队全程跟进,这才是“聪明出海”。
新公司ODI备案的3条实用建议
别上来就“砸大钱”:
把大额投资拆成小步走。首期控制在净资产能覆盖的范围内,后续再根据进展追加。稳扎稳打更易过审。
先跑几个月流水再申请:
成立后先做几单生意,积累合同、发票等经营记录。哪怕只有半年,也能证明“公司是真实运作的”。
敏感行业、敏感地区别碰:
赌博、酒店、影城这类限制类领域,或者未建交国家,新公司基本没戏。优先选制造业、新能源等厦门鼓励的行业,走“一带一路”国家更顺畅。
总结:新设企业成立不满 1 年并非完全不能申请 ODI 备案,关键在于能否用充分的材料证明 “特殊情况” 的合理性。对于确有海外投资需求的初创企业而言,建议提前与专业咨询机构沟通。与其自己折腾反复补材料,不如交给熟悉本地政策的专业团队全程护航。像(金兔国际odi境外投资备案代办公司)这样扎根厦门多年的服务机构,清楚哪条路最快、哪个窗口最松,让新公司也能合规“跳板出海”,把生意做到地球另一头去。